pg电子游戏实录

左宗棠晚年时,为何要与自己曾经倾心力荐的沈葆桢彻底绝交?
pg电子游戏实录
栏目分类
左宗棠晚年时,为何要与自己曾经倾心力荐的沈葆桢彻底绝交?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7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53
 沈葆桢能出头,离不开左宗棠的提拔。当年沈葆桢在江西当知府,仕途平平,是左宗棠看中他清廉刚直,一次次给朝廷写奏折推荐,说“此人可堪大用”。后来沈葆桢能当上船政大臣,主持福州船政局,背后全是左宗棠在撑腰。那时候两人书信往来频繁,左宗棠在信里叫他“幼丹贤弟”,沈葆桢回信必称“季高先生”,透着股知遇之恩的热络。翻脸的根由,在军费上。光绪初年,左宗棠要收复新疆,大军开到甘肃,粮草弹药全靠内陆接济。朝廷财政紧张,让各省协饷,其中福建要出的份额最大。这时候沈葆桢正好任两江总督,管着福建、江苏一带的财政,左宗棠自然指望这位老部下能多出力。可沈葆桢却认死理。他觉得福建刚经历过战乱,百姓穷得叮当响,船政局也等着钱买机器,实在挤不出太多银子。第一次协饷,他就少给了一半,还上奏朝廷说“左公大军虽急,东南民生亦重,不可竭泽而渔”。左宗棠收到消息,气得把奏折合起来砸在桌上,说“幼丹这是忘了当年是谁把他从冷板凳上拉起来的”。更让左宗棠窝火的是船政局的事。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一手创办的,就像他的心头肉。沈葆桢接手后,觉得老的造船技术太落后,想引进英国的新式设备,还裁撤了好几个左宗棠提拔的老工匠。左宗棠听说后,写信去劝,说“船政初创不易,老伙计们熟悉门道,贸然换新人怕是要出乱子”。沈葆桢却回信说“师夷长技以制夷,就得敢舍旧图新,先生不必过虑”,字里行间没了从前的恭敬。两人的矛盾越闹越大。有次朝廷下旨,让福建再拨二十万两给西北军,沈葆桢硬是顶着不办,还联合几个东南督抚一起上书,说“新疆偏远,不如暂弃,先保东南海防”。这话戳中了左宗棠的痛处——他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收复新疆,觉得国土一寸都不能丢。他在给朝廷的奏折里痛骂沈葆桢“忘恩负义,只顾一隅之私,不顾国家大义”,连“幼丹”的称呼都改成了“沈某”。沈葆桢也不含糊,回奏说“左公只知西北军务之难,不知东南百姓之苦”。他列举了福建的灾情:去年洪水冲毁了万亩良田,今年又闹蝗灾,百姓连饭都吃不上,实在没余力再供军饷。还说“船政局若停摆,将来海防无船可用,列强从海上打来,谁能抵挡?”两边各执一词,朝堂上吵成一团。其实两人都没错,只是站的位置不同。左宗棠在西北,眼里看到的是沙俄的步步紧逼,是国土被侵占的屈辱,觉得花再多钱都得把新疆拿回来。沈葆桢在东南,看到的是百姓流离失所,是船政局举步维艰,担心再搜刮下去会出民变,也怕海防空虚给外敌可乘之机。他们都想为国家好,却在“先保西北”还是“先顾东南”的问题上,谁也不肯让谁。彻底绝交,是因为一件小事。左宗棠的儿子去福建办事,想顺便拜访沈葆桢,没想到沈葆桢闭门不见,只让人递出一句话“军务繁忙,无暇待客”。这事传到左宗棠耳朵里,他沉默了半天,把以前沈葆桢写给他的信全找出来,一把火烧了。从此两人再没往来,哪怕后来在京城同朝为官,遇见了也只是点点头,连句话都不说。有人说沈葆桢忘恩负义,可他任上确实把福建治理得不错,船政局也造出了当时最先进的兵舰。有人骂左宗棠固执,可他终究收复了新疆,让六分之一的国土留在了中国版图里。这两个晚清的能臣,像两块硬碰硬的石头,都有棱角,都有担当,却因为立场不同,最终走到了对立面。晚年的左宗棠,偶尔会跟幕僚提起沈葆桢,说“幼丹之才,天下少见,可惜啊”。可惜的不是沈葆桢变了,是乱世里的国家,容不下两种不同的救国思路。一个想守住西北的门户,一个想筑牢东南的海疆,都耗尽了心血,却没能再像当年那样,为了同一个目标并肩前行。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,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有立场的不同。左宗棠和沈葆桢的绝交,不是个人恩怨,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,救国之路的无奈分歧。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,为这个古老的国家尽了力,这就够了。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• 上一篇:激活“救心丸”,养心助长寿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